立博手机版APP

校园门户 / 图书馆 / 电子办公
淮师立博手机版APP  电子信箱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淮师校友
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新华日报】创新模式,淮安市科技扶贫更精更准
时间:2019年02月28日 08:33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李雁秋 王伟东 林 静  点击:

玉米地改种白术、丹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瓜蒌,种植富硒水稻,大棚种植香菇,稻虾共作,发展乡村旅游……这段时间,分布在淮安市多个县区经济薄弱村的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有的已喜获丰收,有的播下种子。这些都是淮安市科技局精准帮扶的科技扶贫项目。一个个传来的喜讯,给淮安市科技局创新推出的科技“四位一体”扶贫新模式以积极肯定。

高效种植——田间长出“摇钱树”

2018年12月,淮安市苏淮高新区淮洪路办事处双湖村的近300亩瓜蒌开始采摘。每天看着瓜棚下一个紧挨一个的黄澄澄瓜蒌果实,村党支部书记孙在马心里乐开了花。

双湖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孙在马作为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尽快脱贫是他的首要任务。

2015年,淮安市科技局从安徽引入一个集瓜蒌品种选育、成品回收及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瓜蒌食药两用,种植经济效益明显。得益于科技局的帮助,经过几年发展,这个企业在淮安建起了从育苗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带动淮安及周边地区农户种植了2万余亩瓜蒌。

2016年,淮安市科技局主动找到孙在马,建议他引入这个项目,承诺给予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孙在马实地考察后,因平均每亩地要4000多元的投入强度而犹豫不决。2017年,市科技局进一步开展工作,并由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挂钩提供技术引导,孙在马经过对种植地多次考察,仔细算账后,最终决定带领村上的几个种植大户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说,一茬苗可以种4年,投入主要在第1年,之后3年每亩只要再投入1000元左右的维护成本,而瓜蒌丰产期在第二、第三年。他与从安徽引进的这家企业签订了合同,企业承诺给出收购最低保护价,到时如果市场价超过最低保护价可以另作销售,如果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则由企业按保护价收购。根据2018年的实际情况,每亩地收入达4100余元,第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丰收的果实摆在眼前,看到希翼的不只有种植户。孙在马先容,近300亩瓜蒌地由50多户村民流转而来,其中13户是贫困户,除了每亩地流转费1000元,在家留守的低收入老人还可以就近到瓜蒌地施肥、打草等挣工资。65岁的村民孙大爷,已是癌症晚期,7亩地流转给了瓜蒌种植,加上老伴在瓜蒌地打工,年收入能达到13000元左右,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种植瓜蒌,让孙在马和双湖村贫困户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涟水县黄营镇守阳村的贫困户,因为立博手机版APP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新风教授带来的食用菌项目,有望告别贫困。

作为扶贫项目,守阳村流转村民土地后新建了43个大棚,计划种植香菇。去年9月,从外面买来了菌棒,因菌种被污染,第一次种植就无果而终,结果所有大棚只能闲置。

王新风的团队进入,本计划为守阳村培植香菇菌种,就地在大棚里种植,但那时菌种培植厂房尚未建成。针对这一情况,王新风及时调整策略,将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成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废弃菌棒仿生态栽培技术”在这里运用,利用闲置大棚,将附近工厂化生产的杏鲍菇废弃菌棒再利用,按完成的多次实践测算,每个菌棒综合成本只有0.2元左右,45天就可收获,一个大棚产三四千斤菇,按每斤3元计算,一个大棚两个月可净获利三四千元。

“我先在一个大棚做示范,相信村民看到有效果就会跟进的。”王新风说,淮安有很多闲置大棚,这个季节正适合低温种植。等菌种厂房建成,会马上进行香菇菌种制作,帮助村民解除后顾之忧。

三产融合——农村景致“别样美”

淮阴区刘老庄镇刘老庄村是革命老区,这里流淌着82位烈士献血,静躺着82位英雄,是革命英雄的故乡,刚毅的“刘老庄精神”一直在这里发扬传承。但因各种原因,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有低收入家庭58户164人。为帮助全体村民脱贫奔富,该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进建设红色家园小区,致力将红色革命英雄学问、乡村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方向明而路不清”,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旅游产业没能做大。

在淮安市科技局的组织推动下,立博手机版APP历史学问旅游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由副院长吴小伟团队对口帮扶,助力刘老庄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

吴小伟与村里充分交流对接,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帮助规划旅游线路,搭建刘老庄“旅居乡村”互联网运行平台,围绕“旅居乡村”(共享农庄、乡村游、乡村居、乡村购等)开展文创营销,利用自媒体推出旅游文创作品,已经初见成效。不久前策划组织的一次为期1天的乡村旅游研学活动,实现农产品销售、旅游景点与乡村劳务收入5000多元,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广阔前景。同时,刘老庄枣园、共享小香猪等规划方案也基本形成,今年将落地生根。

为帮助省定经济薄弱村淮阴区徐溜镇涵洞村加快脱贫,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从搭建涵洞村生态学问旅游平台入手,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保存完好的原始田野风貌和完整的民俗学问,以生态旅游为抓手,以土特产销售为突破,帮助涵洞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

通过线上开发涵洞村学问旅游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乡村面貌展示、乡村客栈推介、乡村美食推广、土特产销售等,线下举办乡村旅游学问节,以涵洞水利工程为亮点,打造水利学问旅游、亲子活动、农业休闲体验游等项目。

同时,深度开发玉米、鸭蛋、鹌鹑蛋等土特产品,实现产销信息对接、包装设计、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电商和微信平台开发、产品推广销售、物流服务等,推进“消费扶贫”。

项目负责人先容,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涵洞村学问旅游服务平台今年有望上线,土特产品正在着手商标注册和包装设计。通过生态学问旅游和土特产销售,今年涵洞村村集体将实现脱贫。

“四位一体”——科技扶贫“闯新路”

淮安多个地方依靠科技扶贫取得的成效,都来自淮安市科技局的创新与探索。为使科技扶贫更加有效、更加精准,该局突出科技人才、专业技术、项目资金和契约服务“四位一体”,统筹“点面”精准对接,助力阳光扶贫工作,率先形成了科技“四位一体”新的帮扶模式。

从增强科技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出发,该局充分利用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选聘14名牵头科技特派员,组建14个科技帮扶团队,累计吸取67名科技人员参与,定向帮扶分布在涟水县、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和盱眙县的13个经济薄弱村。围绕村集体经济增收、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提供科技服务。

为摸清经济薄弱村的技术需求,2018年初,淮安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与局业务处室同志,深入经济薄弱村实地走访,与县区扶贫办、科技局以及乡镇和村委会负责人座谈,通过“剖解麻雀”式调研,基本掌握了科技帮扶的痛点和难点。

去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该局面向全市经济薄弱村广泛征集科技需求;同时面向驻淮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开征集相关科研人员作为备选科技特派员。

供需匹配,精准对接。为此,该局于去年6月初专门组织一场对接会,46个有科技需求的经济薄弱村和102名备选科技特派员现场对接,促成了33个帮扶合作意向。在此基础上,再经答辩式评审,最终遴选出14个内容充实、预期较好、可行性强的科技帮扶项目,从2018年度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安排资金给予支撑。

去年7月以来,14个科技帮扶团队都已进村开展实质性帮扶工作。淮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希翼这一创新之举能精准带动一批低收入农户脱贫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效脱贫能力,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结对帮扶村的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刊播媒体:新华日报  刊播时间:2019年2月28日  编辑:李雁秋 王伟东 林 静

刊播地址:http://xh.xhby.net/mp3/pc/c/201902/28/c600265.html

编辑:张同刚   审核:张同刚
版权所有 立博手机版APP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