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手机版APP

【人民网】论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影响


2014年07月26日 15:53  点击:[]



摘 要:本文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了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影响,认为融合媒介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性特点,在精神空间方面表现出公私空间的融合性特征,在社会空间上主体具有自由转换与主体间性特征。相应地,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对媒介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媒介阅读空间的私人化转型,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化趋势,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愈趋强化。

关键词:融合媒介;精神空间;社会空间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合媒介逐渐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融合媒介的出现及其成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介资讯产制的方式,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抗拒的推动作用,融合媒介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应该说,融合媒介的这种“革命性”的影响,既源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也源于社会的空间需求。当前关于新媒体技术与融合媒介的关涉性研究很多,而从空间视角分析融合媒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就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有关影响进行讨论。

一、概念界定: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

当前,对于媒介融合的界定较多,而对于融合媒介的界定则较少。从目前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定义来看,媒介融合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功能的一体化;二是媒介组织的融合,各个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应该说,融合媒介与媒介融合是两个高度相关,但意义存在明显差异的概念。从根本上说,媒介融合指向多个媒介的融合,融合媒介则指向多种技术融合的单一媒介。

本文将融合媒介界定为融合多种媒介技术,传播功能强大的新媒介。由此,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功能强大的各种媒介均可以称为融合媒介。尽管传统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积极采用媒介新技术,发展网络媒介,但应该看到,传统大众媒介的这种数字化发展是在融合媒介发展的背景下被动进行的,事实上,正是以手机、私人电脑等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推动了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因此,本文研究的融合媒介主要是手机、Pad以及私人电脑等以“受众”为“中心”的个人媒体。

二、融合媒介的空间特征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理、精神、社会三种形式。他认为,“大家所关注的领域是:第一,物理的——自然,宇宙;第二,精神的,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第三,社会的。易言之,大家关心的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感觉现象所占有的空间,包括想象的产物,如规划与设计、象征、乌托邦等。[1]”以空间理论考察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即是考察融合媒介在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等三方面的空间特征。

(一)物理空间: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性

媒介的使用总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在微观层面,融合媒介的使用空间则偏向于个人私密空间,亦即从物理空间来看,社会主体使用手机、Pad以及个人电脑等个人媒体的融合媒介进行社会传播主要是在私人空间进行的。个人媒介总是与私人空间相联系的,个人媒介可以将个人空间从公共空间、家庭空间等分割和独立出来,能够保证个人使用的私密性,因而其使用具有很强的排他性,甚至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个人媒介的使用也因依附于公民个人人身自由的不可侵犯性而具有私人空间的特征,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空间性极大提升了融媒使用主体的媒介实践的自主性,为主体在不同媒介精神空间中的自由转换提供了安全的物理场域。

(二)精神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性

融合媒介兴起之前,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两者探讨的话题也具有明显的“区隔”。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制主要围绕公共议题展开,这既缘于传统媒介内在的公共性要求,也因为媒介资源的稀缺性。私人议题则通过人际传播在小范围内流传,通常很难获得传统媒介的关注。融合媒介兴起后,主体可以凭借融合媒介技术实现特定时空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自由切换,主体既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私人空间,也可以参与公共领域的建构,这就打破了传统精神空间公私二元分离的状态,融合媒介精神空间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开始呈现融合的态势。

(三)社会空间:主体自由转换与主体间性特征

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 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撑,也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融合媒介的社会空间主要是指融合媒介空间的社会实践性特征,亦即空间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实践对社会产生影响。融合媒介的社会空间的实践性突出表现在主体自由切换的特性与主体间性特征。主体的自由转换,是指融合媒介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的媒介空间中自由转换,甚至实现不同媒介空间的共时态存在。主体间性是学问群体影响其成员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正是通过主体间性,学问认同才得以确认。不同主体、群体均可以通过融合媒介获得一个表达空间,而融合媒介“全球媒体”的特征又使得每一个表达空间均具有成为“全球媒体”的可能性。因此,融合媒介使用主体的空间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主体间性特征。

三、影 响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融合媒介的上述空间特性必然对媒介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即从媒介阅听空间、媒介内容产制以及媒介社会空间三个方面论述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所产生的影响。

(一)物质空间:媒介阅听空间的私人化转型

媒介阅听空间是指媒介主体阅听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场所,主体的任何阅听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空间中进行的。物质空间不仅是一个位置和范围,同时也是一种束缚的规则,“空间事实上也具有学问内涵,它是各种社会行动建构的产物,标示着某种关系和结构”[3]。阅听空间作为客观的物理空间,不仅仅表现为受众发生阅听行为的特定地理场所,而且也会对阅听内容产生制约作用,亦即在特定的空间阅听相对特定的媒介内容。

如前所述,融合媒介的使用空间具有私人空间的偏向性,这意味着,融合媒介使用主体的阅听行为主要是在私人空间中进行的。私人空间是个人的私密空间,私人空间的阅听实践最为复杂多样,其个性化色彩也最浓。个体凭借手机、电脑等融合媒介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空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随着融合媒介成为个体信息传受的主要媒介,媒介的阅听空间也开始向私人空间转型,当下传统媒体大力发展网络媒介即是媒介空间转型的明证。应该说,尽管存在盈利前景不确定的风险,传统媒体仍然“积极”创办网络媒介,尝试媒介融合的发展道路。内中原因只能是融媒时代,传统媒介只有走融合媒介的技术路线,通过融合媒介才能“顺利”进入个人空间,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是其实现传播效果的前提基础。

(二)精神空间: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化趋势

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制主要围绕公共议题展开,这既缘于传统媒介内在的公共性要求,也因为媒介资源的稀缺性。私人议题则通过人际传播在小范围内流传,通常很难获得传统媒介的关注。融合媒介兴起之后,融合媒介的精神空间所具有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性特性,对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介的内容产制开始呈现公私融合的趋势,公共议题、私人议题的边界日益模糊。

如上所述,融合媒介的使用主体在不同的媒介空间中是可以自由转换的,主体可以轻松地进入公共领域进行公共议题的讨论,也能够将私人话题带入公共空间,使得它们相互渗透、包容与迅速转化,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界限模糊的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这种杂糅化形态,使得大量的有关情感、婚恋、小资生活、口水纷争等私人话题进入公共空间,占据公共空间。尽管网络媒体的内容产制最为典型地表现出公私融合的特性,但是这一特性也鲜明地表现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制上,当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制越来越偏好私人议题。传统媒介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追求高收视率,大量炮制“伪公共话题”,原本应该探讨公共议题的大众媒介现在却被私人议题占据,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社会空间: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愈趋强化

如上所述,融合媒介的社会空间是社会实践的空间,能够通过实践对社会产生能动影响。因此,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强调的是主体通过媒介实践产生的对社会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催生新的社会现象,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空间不是自然性的,也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器皿,它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1]”基于经济地位的区分、身份学问的认同、社会阶级的差异,影响着社会空间中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流动和生产。

融合媒介赋予了主体自由切换的特性与主体间性特征。物理空间存在空间的地域广泛性与使用空间的私人空间偏向性,让主体可以自由切换,这种切换是能动的,为主体的“个体”表达提供了呈现的空间。主体间性则让单个个体的表达有机会成为群体表达,形成“合议”。相较于个体表达,群体表达具有了舆论的形式,具有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充分反映出媒介社会空间实践性愈趋强化。比如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群体事件等网络社会现象,尽管上述网络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但总体看来,其正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融合媒介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在融合媒介的倒逼下,传统大众传媒的实践性也有所增强。事实上,大众传媒对网络议题的关注、挖掘本身已经反映出大众传媒实践性的增强,某些议题也正是因为融合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合议”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编辑系:立博手机版APP 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 Wiley- Blackwell,1991.

[3] 戴烽.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J].青海社会科学,2007(6).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